“又上鱼了!这竿子回鱼也太快了吧!”天津配资大本营
在威海宝飞龙钓具有限公司的垂钓竞技场内,员工们正举着钓竿专注抛投,鱼线划破水面的瞬间,鱼竿弯出一道漂亮的弧线——这不仅是日常的产品测试,更是宝飞龙硬实力的“现场直播”。
“咱这钓竿,就仨特点:轻、硬、回鱼快!”厂长于立海拿起一支5.4米的钓竿,指尖轻轻叩着竿身,“你看这根,才184克,比3个鸡蛋还轻,哪怕钓一天鱼,胳膊都不带酸的。”
从2008年创立至今,依托30条现代化生产线,宝飞龙一年可造出几十万支中高端碳纤维钓竿。而那句“为全球钓鱼人做高品位钓竿”的初心,让它在国产高端钓竿的赛道上越跑越稳。
从碳布到钓竿:80多道工序的匠心淬炼
走进生产车间,答案藏在每一个精细的环节里。
切割、卷制、烘烤……工人们正把薄薄的碳布小心翼翼缠在金属模具上,接着送进高温炉“烤”4小时。原本软乎乎的碳布,经高温一“炼”,立马变得又硬又有韧性,成了钓竿的“骨架”。“咱只用高吨位碳纤维布,从裁剪到上色,尺寸误差都得卡到毫米级。”于立海这话里,全是对细节的严苛。
模具库里,二十多万支模具排得整整齐齐,每一支都藏着产品迭代的故事。组装车间里更热闹,工人们正麻利地拼接部件,一天就能出2000支成品。全年100多款产品里,70%留在国内,30%飘洋过海卖到国外。
“光靠人工可赶不上这速度。”于立海指着车间里的自动化设备,“那台缠胶带机,一小时能搞定1500-2000个点,顶5个熟练工不说,还能避免手误天津配资大本营,靠谱!”现在,这30条生产线,就是宝飞龙提质降本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从碳布到成品,80多道工序磨下来,钓竿还得闯过“最后一关”——钓重检测。
检测区里,设备正反复弯折测试,技术工人张守明则给钓竿挂上30公斤的重物:“就这强度,海里钓百斤大鱼都不在话下,加上轮子卸力和海水浮力,再复杂的场景都能扛住。”
因热爱而生:钓鱼人当老板,最懂钓鱼人要啥
宝飞龙的背后,站着一位“骨灰级”钓鱼爱好者——董事长赵启龙。
他钓了四十多年鱼,2000年起在竞技钓场“打比赛”,拿奖拿到手软。2008年,凭着对钓鱼的一腔热爱,他一头扎进钓具行业:“咱懂钓鱼人的心思,就知道该造啥样的竿子。”
“宝飞龙的高端,全在细节里。”赵启龙拿起一支钓竿摩挲着,“进口原料打底子,精工细作保手感,再加上不停研发,中鱼的时候,那操控性绝了。”
这份对品质的“死磕”,催出了实打实的创新:2014年建技术研发中心,2016年搞出“碳纤维金属标模工艺”,直接填补了国内空白。现在,100多项专利在手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“你看这竿子,用的就是这技术。”赵启龙特意展示,“金属标直接嵌在树脂里天津配资大本营,不用涂油漆,既环保又轻,还耐刮,钓友们都说手感好太多了。”
借势产业沃土:从单品制造到生态布局
扎根威海这片“中国钓具之都”的沃土,宝飞龙更懂产业协同的力量。“从碳布到配件,一套渔具有上百种零件,在威海一小时就能配齐,这种完善的配套不仅节省了物流成本,更缩短了研发周期,成为企业竞争的隐形优势。”赵启龙笑着说,宝飞龙的生产园区里,钓竿、鱼线、碳布、包装、配件等产品的生产应有尽有。
如今的宝飞龙早已不止是钓竿生产商。作为省级旅游示范单位,它打造的综合性观光园里,6个标准化垂钓竞技场既能让钓鱼人实测产品性能,也能承办专业赛事;工业旅游线路带游客见证钓竿诞生全过程;垂钓商学院更成为创业者交流的平台。
“产品好不好,得靠体验说话。”赵启龙觉得,这种“生产+体验+文旅”的模式,让品牌和用户越走越近。
十几年下来,宝飞龙从“跟着跑”变成了“定规则的”:拿了ISO9001等一堆认证,还参与制定了《钓具钓鱼竿支架》等3项行业标准,话语权越来越足。
不仅如此,在销售端,企业也构建起了多元版图,外销为国际品牌代工,内销通过1000余家线下经销商覆盖全国,近年更在天猫、抖音等平台布局线上旗舰店。“不管在哪,钓鱼人都能轻松找到宝飞龙。”赵启龙笑着说。
记者手记
看宝飞龙的发展,就像看一本“企业成长手册”:靠“轻、硬、回鱼快”打基础,80多道工序的精细和自动化生产保品质、提效率;老板懂行+100多项专利,建起技术护城河;借着威海钓具产业的集群优势,从生产到体验,搭起了生态闭环。
从竞技场上的一次次抛竿,到车间里的毫米级把控;从钓鱼人对品质的执念,到产业生态的抱团发展,宝飞龙的路,既是“工匠精神”加“创新思维”的胜利,也是中国钓具从“制造”变“智造”的缩影。
未来,这个从威海走出去的品牌,肯定能“钓”出更广阔的天地!
(大众新闻记者 郑莉 见习记者 董雨喆 通讯员 张华洋 报道)
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